一位攝影師,關於自我的風格,我一直都把攝影的風格當作為一種看事情的態度。也就意味著當你處於怎樣的生活,洗滌了怎樣做事情的態度,這些都會在你所看到所拍下的影像之中呈現。也因此攝影的風格有些人不變,有些人改變。有些人的改變是逐漸的精進,也就是表現的手法更成熟,有些人改變則是轉了好幾個彎,每個時期好像都有不同的調性。我一直都覺得這都跟著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所面臨過的挫折,以及每個時間點所立下的方向目標願望等等,一環扣著一環。
那麼,我,東法,的拍攝風格又是什麼呢?
這會是一篇很長很長的故事,我會用這些年來所拍下的照片,來告訴你什麼是我的風格,本篇會是以婚紗類型的照片為主,婚禮的部分,又會是另一個很長的故事。
攝影養成之初
如果你認識我夠久,或許就會知道我的最初是拍攝寵物也就是我的狗狗才開始接觸攝影的。在最初透過拍狗狗而有了一些曝光度的原因,我想跟除了把狗拍的可愛之外,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照片裡結合其他各種不同的元素。也因此之所以在當時我拍寵物的照片可以有一些辨識度,就是在其實要把狗狗拍的可愛並不難,任何的大頭照幾乎都可以,但你要能結合寵物與環境,不會說真的有多困難,但就不是很隨意就能拍到的事。
也早在南亞奇岩變成很熱門的北部婚紗景點之前,我很早就在這裡泡在水裡拍過這樣的一張我女兒的照片,從這張照片就可以看出我的影像的最初就很重視被拍攝者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最初會拍攝這張也是因為這個地點名稱為海狗岩,那時天真如我就覺得好像帶隻狗狗來拍應該是蠻有相呼應關係的(?)
而在自學攝影之初,我因為看了當時許多的網路文章上都提及了一個很有趣的論點,就是一句:「如果你買了一隻閃光燈,那麼這支閃光燈會幫你每一隻鏡頭都加分」。這句話當然要有點前文才比較容易懂,我記得這個時間點是 Nikon 神燈 SB-900 的年代,在那時小閃燈的年代才正在興起,因此閃燈類型的照片在當時都是蠻特別的存在。你應該想到了,說到 Nikon 家又說到小閃燈,就不得不提到 Joe McNally 這位攝影師。有些事情的確需要一點瘋狂,其實就在我連閃燈都還不太會用的狀況下,我就花了六萬多的台幣飛到了馬來西亞參與了他的三天 Workshop,說真的在全英文的教學下,聽懂的部份有兩成應該就偷笑了,那個時期的英文程度連現在的一成應該都沒有。不過飛去上課這件事也讓我領悟了幾件事。一是閃燈並不難,因為你聽不懂也大概看得懂他在做什麼。二是閃燈並不難,其實也就幾個核心的觀念在交互運用。三是閃燈並不難,管他的燈打下去就對了。所以我或許跟多數人並不同,我是一個從連自然光都還不太會用就在拍閃光燈的人,這件事對於未來,有好也有壞。
– 所以把兩者結合也是很合理的事 –
– 把 Joe McNally 來亞洲很愛的 Evon 請來台灣也是很奇妙的事 –
這兩件事,就是我在摸索攝影的開始。並不能說這兩件事就是ㄧ種風格,但這就是在形塑風格所會依循的一種方向。即便在後來的職業生涯中每個時期都有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不過至今這兩點依舊在我心中是很重要的養分在。
海外婚紗的開始
其實在我的自助婚紗開始後的沒多久的時間,很快的就進入了海外婚紗的發芽階段。或許說我是幸運的,除了有前輩的提點之外,因為一場好友的沖繩婚禮婚紗,也讓我開啟了對出國這件事的看法。我是一位很宅的人,到現在也還是。但以前的我覺得生活在台灣很好,宅在家更好,因此連台灣景點都沒興趣的我來說,當時一直都覺得出國到底要幹嘛。但我覺得有時候機緣就是這麼有趣。在這段時間內剛好婚禮業界發生了兩件事。一個是自助自主婚紗工作室的興起,也就是原些個人工作室幾乎全數以婚禮紀錄為主,但這時期開始有能力接婚紗拍攝的,幾乎都很像是領頭羊的象徵。第二件事就是開始,有了一些外國的攝影師,會來到台灣舉辦一些座談,到後來的開立 Workshop。我想這應該也是 WPPI 開始急速擴張的一年。其實對我來說是震撼的,當時一位 WPPI 領了許多大獎的攝影師來到了台灣開立一個簡單的座談會,當我看了影片以及現場翻了相本後,我才驚覺原來照片還可以拍成這樣,以及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心中有了個問題,那就是如果能出國拍又能拍成怎樣?於是在當時隨之而來的這場沖繩婚禮婚紗,也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或許說,這一本在許多的原因之下,是一本我最想要也最需要證明些什麼的時期,也因此這本是被我稱為至今仍無法超越的一本沖繩作品。而沖繩也算是正式的開啟了我對拍攝海外的一個目標。要知道,對於一個整天喜歡宅在家的我來說,特別是我又是一個很怕生的人,出國是很跨出舒適圈的一件事。但回頭想想,或許當年莫名其妙跑去馬來西亞上了 Joe 的課,在當時心中是滿滿的恐懼與不安(其實出發前非常焦慮),因此有了經驗之後,後來好像也比較沒怕什麼。而也為了讓自己的自助婚紗有更大的區別度,以及國外攝影師在當時所給我的震撼,我是抱著逼自己出國的心情在往國外跑。
夢想的初階,巴黎
在當時最被震撼的照片,是羅浮宮夜景的系列照片。也因此前往巴黎,就是一個非常希望完成的夢想。或許就是吸引法則的緣故,其實沒過多久就真的來到了這個城市。這張照片是在雨後的羅浮宮所拍攝下來的,如果記憶沒錯的話,還曾經在 PX3 的職業組中拿下第二或第三的樣子。其實任何風格的成型的最初,自己是一定沒有感覺的。即便在寫文章的現在,我也沒有辦法去說是哪一個時間點我成就了怎樣的風格。我會說,在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兩個核心,環境與燈光,在這裡不斷的嘗試與運用在所拍下的每張照片。這段時間也開始慢慢的不同的國家進行拍攝,可以從接下來的幾張照片中,來看看這些時期所拍下的。
從這些照片其實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出來,這個時期很追求一種表現力的東西。也有許多因為站上了所謂的世界的舞台,一種想要證明自己能力的照片。
比賽的開始
當然,既然因為了看了國外攝影師照片,心被拉到了國外去了,自然,在當時看了多少比賽 World Top Title 時,自然而然的也會想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照片投稿比賽,又會獲得怎樣的名次。既然是比賽,那麼想法比較簡單的我來說,直覺的覺得拍比較厲害的照片,自然比較有機會拿下名次。而所謂比較厲害的照片,當時的自己就是覺得越難拍的影像就是了。也因此在上面的這些照片應該都不難看出,先不論照片的本身好與不好,都是相對來說比較複雜的照片。當然,當見識越多之後,難拍的東西不等於厲害,有時候簡單的東西也不簡單,不過在當時的我來說並不懂。其實這也有一部份來自於當年比賽協會的前幾名作品,都是以大景與「藝術」性質高的居多。
既然提到了比賽,還是要稍微說明一下幾個台灣常見的協會。以最初在圈子內比較有指標意義的,一開始應該會以 ISPWP 為主。並不是說 ISPWP 是國際間最知名的,而是在圈子內開始比較多人拿下獎項後,加上當時每個地區申請有人數限制以及需要推薦審核,因此我覺得有點像是個效應般,誰能加入到 ISPWP 以及拿下獎項都是一件很值得一提的事。當然其他還有像是 WPJA, AWPJA, 另外 PX3 與 IPA 也都有婚禮婚紗類別,但因為參與的人數都不如 ISPWP 的多,因此就稍稍的不若 ISPWP 的聲勢那麼高。
而我不知道到底是怎樣開始的,WPPI 有被稱之為婚禮圈的奧斯卡獎,因為在最早期這個協會被形容為難度極高,以及加入會費並不便宜,印刷投稿等等的,因此在台灣算是蠻晚才開始有人加入這個協會並開始獲獎。我也算是蠻早就加入的其中一員。WPPI 的比賽有個地方很有趣,就是 WPPI 的個人平台可以看到你所投稿的每一張照片最後評審給你幾分,基本上你有達到 80 分就會得到一張銀獎,也就是得獎的最低標準,因此你的投稿可能就會有很多 79, 78, 77 這類的小遺憾。有些特別好的照片你會看到評審會給予你一些不錯的建議,像是我有一張拿個金獎也就是過90分的照片,有五個評審給予了我建議,記憶中這應該也是台灣區的唯一一張金獎吧(有錯請指正)。但多數的照片其實都是蠻簡單的一句評論。像是我有很多 75 分到 79 分之間的作品,回復大概就是「動作需要加強」,或是「修圖需要加強」這樣的一句話。
會特別說這一段的用意在,當你的作品開始有了分數之後(特別是 WPPI 還有個像是 WPPI Master 的 Titel,需要累積你得獎作品的積分),你自然而然的會開始在要求你的照片中的細節,以及瑕疵。畢竟,比賽是要比分數高低的,評審當然不能從個人喜好來直接給予你張照片幾分,譬如說我不能因為比較喜歡這張照片就直接給他90,不喜換的另一張就給80。因此以「扣分制」來說總會比較公平一些,也就是當這照片有了某些缺點後一項項的扣分,沒扣超過20分就會得獎。
引此連同印刷中的一句經典用詞「亮部有細節,暗部有層次」。追求細節、完整度、以及從高光到陰影的表現,變成這一個時期的自我訓練與要求。也可以看下面的這些照片,來比較看看比起上一個階段的照片,影像中的奇妙改變。
所挑的這些照片依舊擁有著過去的核心要素,但更要求了色彩的完整性,因此在上色上花了更多的功夫。以及更重視了畫面整體的曝光調整。在近幾年的所拍攝照片之中,我一直都很重視的亮部與暗部的細節,一方面在比賽中這點是真的很重要,二來印刷也是你有這些細節印出來才有那個質在。但這些細節並不等於同透過軟體按幾下把紋理邊緣加強,而是針對每個部分去做出適當的紋理,以及我很在意的明暗層次。所以我的照片中很少那種密密麻麻的細節造成的視覺疲勞,也不會有整張照片均亮的平面感。我並不會說這些都是為了比賽而生的照片,不過也的確因為參與了比賽,讓我的風格往了這樣的方向前進。
空間感
另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在環境的表現上,也更朝著怎樣去表現人物與環境的空間維度。畢竟平面影像是二維的,怎樣在平面的照片之中去表達出立體感的空間,對我來說是一件很難卻又很有趣的挑戰。這個部分也是為什麼所幾乎所有的拍攝都需要蠻長的一段前置勘景時間,因為,把人放到景物前並不難,但難的是怎樣在空間之中表達出景深,這就不是隨便到一個地方就可以馬上找得出來。
失落與自省
還是要說到,狗女兒癌症過世的這段時間。在最初我就是為了記錄她生活而買了第一台相機,因此當她走進我的生命之後,也是我當時生活的一個最大的轉折點。大女兒的名字叫法法,既然是我的女兒,我都叫她東小法,全名其實是東法法,恩,跟我的名字是一樣的,就跟我自己是一樣重要的意思。當開始承接海外拍攝之後,我的目標也越來越多,甚至到了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不在台灣。還記得當時才剛執行完一趟長達一個月不在家的海外巡迴拍攝後,回到家看見女兒身上很大的腫瘤時,我有兩天是在完全崩潰的情況。後來在長達一年的醫病期間,也正巧是自己團隊工作室建立的時期,加上一連串的忙碌與混亂之下,我也真的回想不起來在這一段時間我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特別是有將近快一年的時間都非常少接案子,也停止更新自己的作品長達好幾個月,相較起在那段拼了命想要追上國際的自己,真的是非常茫然的一段時間。
套用電影葉問中的經典台詞:「拼輸贏重要還是跟家人吃飯重要」,在女兒的事情之前,我會說輸贏重要,女兒過世之後,其實我不知道什麼事情才是重要的。當然,過去挺熱衷比賽的我,自然也都一個個退出(當然退出的原因還有其他的,但因為關係到蠻多事情,就不在這提了)。時間有時是最好的藥,也隨著這件事也過去了好一段時間,即便想起還是會有些難受,但也漸漸的變成生活中的一故事。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婚紗的風潮也不斷的在改變。想起當年吹起的一股 HDR 風潮,至今則是越來越多不具固定形式的自由風格不斷在蔓延。看禮服也都可以感受到,早幾年魚尾裸紗幾乎是指定的超級經典款,現在輕婚紗禮服則越來越受到歡迎。我也從離開了比賽圈圈之後,思考著什麼樣才是我該繼續走的方向。
就如同文章一開始所提到的:「我把風格當作為一種看事情的態度,也就意味著當你處於怎樣的生活,洗滌了怎樣做事情的態度。」為何要提起過去的許多故事,因為這樣你會更了解為何我的影像會選擇了這樣的詮釋。當然每個改變都不是突然,好幾年下來的攝影「習慣」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改變,而看了上面這幾張照片,你們會覺得在經歷了女兒過世以及工作生涯的低谷期,對於影像我又想走到哪裡?
其實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其實我也不完全知道,因為也不會有個完美的答案。不過我能知道的是在拍照上我變得更加自然,也可加隨心,在最近一次的巴黎與威尼斯的拍攝之中,我有九成五以上的照片全都是由自然光所完成(威尼斯更是一次閃燈都沒用,因為沒拍到夜景)。我不會說我的影像表現又更精進了,但我會說我更像在拍照了。
所以風格,你怎麼看?
我是東法,我的生活,就是我的風格。
#本文所有圖片皆為新人,個人作品九成五以上全為每對真實新人,非模特拍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