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組場勘與自我練習拍攝的照片,是我第一次來到八德立體停車塲,也是為了接下來一個重要企劃中的其中一塊拼圖。這裡不是什麼多新奇的地點,是許多車媒拍車的熱門地點。當然也有人來拍攝人像,不過既然我都要來這裡場勘了,來之前我就不去看網路上的參考圖,單就自己的經驗跟直覺,來思考要怎麼去表現這個地點。

黑白, 東法, 台北101, 東法人像

這輯出發前並沒有設定會拍到些什麼,而到了現場後,我卻想起了很多年前我在巴黎街頭上,看過的一張明信片(我在網路上搜尋了蠻久,可惜找不到圖)。那張明信片是一張黑白的影像,特寫了女生的一隻腳,腳踩著高跟鞋,然後遠方的背景是巴黎鐵塔,透過透視的方式來表現一腳踏入巴黎的那種感覺,在當時還蠻驚喜的原來還有這種方式,所以就這樣一直放在腦袋裡。來到這裡後,當我看見 101 大樓時,那感覺就很像在巴黎看到巴黎鐵塔般。因為停車場這裡有牆的關係,最低視角會被擋住,所以我的表現手法就稍微調整為在台北這個城市律動的感覺,我最喜歡的幾張照片大致上都是這個概念延伸出來的。

(左為GRIII 拍攝原始檔案,右為 GRIII 高對比黑白直出 jpg)

另一個故事是,這段時間我在做網站改版的過程中,在選擇很多封面照片時,我發現我覺得最適合拿來當首頁的圖,有很多都是 GRIII 這台相機用裡面的高對比黑白所直出的 jpg 照片。如果你已經追蹤我很長的時間,應該知道我的風格一直都是以「亮部有細節,暗部有層次」這樣的概念在處理照片,以前還有在「比賽」時,印刷上從亮到暗都有細節是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可是,為什麼我會被這樣的照片所吸引著,就是一個既有趣也可以延伸討論很多的主題。所以在處理這本照片上,我特別用了比較「粗糙」的方式來後期處理照片,你應該也會發現,這本也用了更多不確定性的拍攝手法。關於影像的表現方式這個話題比較複雜,就不在這邊延伸探討,會提到這件事,就是想表達每個攝影師在每個階段,都可能會因為見識與體認的多寡,而可能對於「審美的詮釋」會有了不同的想法。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

出發的前一天有個助理問說:「我們是要拍些什麼,我需要事前做個功課一下。」我回覆說:「我也不知道,自由發揮,有什麼拍什麼。」我是真的不知道會有什麼,畢竟我也沒有來過,一開始就沒預設會要拍到怎樣的畫面。而最終的表現,其開始點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來自於一張在巴黎街上看到的明信片。會特別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也是希望分享給進入攝影圈的新同學們,很多「如何拍照」的教學,在最後都比不上「你看過些什麼」,以及「你是怎麼生活」。我能明白剛學習攝影自然都會想要找到一個模式可以練習,因此學習技術是最快速的做法,不過光圈快門ISO 之外,那個「為什麼想這樣拍的念頭」,會是一個你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慢慢自我摸索的過程。而這個,就是任何老師都無法教你的事,你唯有靠著自己的思考,才能找到你影像觸角能抵達的地方。

有趣的是,再寫這篇文字之前,我剛好在 YT 上看了好幾部一個鋼琴家薛汀哲的網路短片,內容就是一個鋼琴大師辦演小白去找鋼琴老師上課的搞笑短片。不過,在這些影片中卻有一部他去學校上課的片段:點我。你可以先看完其他的影片再先對這個人的人設有一定的喜歡,再回來看看這部影片,其概念我覺得就跟這篇我想表達的,有著很有趣的關聯性。

最後,老話總是一提再提。攝影之所以困難,就因為它如此的簡單。任何的技術其實說穿了都是非常簡單的概念組合,但當你要把你的想法跟見聞透過照片傳達出來,又是一件非常需要探索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帶人的時候,不是告訴你該怎麼做,而是給你一個環境讓你有機會去思考與摸索與瞭解自己。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 八德立體停車場, 東法, 東法人像, 東法文章, 黑白,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