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4 年進入尾聲,我想也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好好寫些什麼來分享給身邊的人,所以趁年末的時候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經驗與自省,透過文字,希望能夠帶給大家一點點東西。我一直都把寫文章當作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當你可以很清楚且有條理的把想法整理成一字一句,你才是真正的確切知道自己正在做與想要做的事情具體的方向在什麼地方。
這篇主要是要談接案攝影師自我經營的這一塊,過去我常分享部分片段給一些人,但我後來總覺得這件事是如此的沒有形體與無法短期速成的課題。因此或許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或是覺得只是空口說個夢想的言論而已。所以我想整理起來,或許可以讓一些人能夠有些新的想法。這篇文章也不是要告訴你,一定得怎樣做才是對的,而是希望你能夠啟發些什麼後,讓自己更知道自己該怎麼前進。
在 2014 年,我有點驚訝的是開始被一些人叫前輩,其實我接案的時間也不是算很長,而且也一直還在追隨許多我尊敬前輩們的腳步在跑著。在今年發現許多有天賦的新攝影師真的越來越多,在他們的面前,被他們叫聲前輩,其實我都覺得很不好意思。但或許就如同許多人都嘴巴說著,時間就是累積,在今年年底的時候我才更深的體會過去幾年那些一件件的小事,在時間的累積下變成自己很重要的一份資產。這也是為何我會想要寫這篇文章的一個主因,我不愛討論什麼拍照技術、修圖技術,因為我都認為這方面台灣已經夠強了,課程也非常多,比我厲害的人我認識不知道有多少位,但我觀察到一個最有趣的現象就是:「談到技術幾乎人人都有自信,但說到價格有自信的人卻很少。」
從「我是誰」開始說起
如果你把現在的接案攝影師都當作是賣滷肉飯的攤販,那麼你可以叫的出名字的有幾位?我想我第一個會先說鬍鬚張,接下來是巷口那一間,但什麼名字我不記得了。必須說,厲害的攝影師有太多,但真的能讓多數新人知道你是誰的卻是少之又少。當然,會請你拍攝的人當然都知道你的名字,但你的名字的意義只等同於一位婚禮攝影師,但並不是你的名字。這句話聽起來挺繞舌也挺像廢話的,但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當新人的婚禮婚紗需要攝影師時,當他們覺得「我需要一位婚攝」與「我只要 某某某 來幫我拍攝」,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程度。就像是「我需要一隻智慧手機」與「我只要 iphone」一般,iphone 當然也是智慧手機,但 iphone 這個產品代表著更多的價值,即便他可能也是做絕大多數智慧手機都做得到的事情。
任何一個產品的行銷與包裝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而且這個課題可能是非常專業與困難的。在講求專業分工的國外可能是有多數人來分工處理不同的領域,而台灣攝影師有趣的是非常全能的幾乎把所有的事情包在一起自己做,也就是今天台灣攝影師除了要會拍照,也要懂得修圖,弄了攝影棚要會打光、修燈、還要會做木工搭背景,行銷、網頁、廣告、人脈經營無不自己一人通包自己來。但更有趣的是,將這些事情做好的人,不少還會被人口語說是在造神或是只會靠行銷而已等等。我常告訴身邊的人說,今天一個修圖技巧教你可能30分鐘就學完了,一個一天的婚紗拍攝流程你可能跟我拍一天就都學會了,但今天你要弄出一個名堂來你可能花個兩年的時間每天經營都還是沒人知道你。
教你修圖拍照的課程與書本實在是很多,但真的能教你經營的實在是少之又少。我想除了非常多很關鍵的 know how 實在是很商業機密外,另外就是經營這一塊太多 Case by Case 的狀況,也就是 A 成功的關鍵不見得能夠完全複製在 B 身上。但最重要的,還是回到「我是誰」這件事情上。
我曾經說過,自我風格是什麼:就是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遇到事情你會怎麼處理、遇到眼前的事物會怎麼去詮釋它美的那一面、遇到光線你會怎麼運用、色調喜歡哪種色系、做事的方式、態度、想法,這一切一切的總和,就是你的風格。有些人就是愛自然光的氛圍,有些人就是愛打光的質感。有些人喜歡逆光那種朦朧的光感,有些人就是喜歡順光的飽和跟層次。有人就愛大景呈現氣勢,有些人就愛特寫抓情感。這一切跟你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接觸到的環境密不可分。
市場上不否認有比較主流或是比較受歡迎的風格,的確模仿或是同樣化容易把自己拉到比較多客群的那塊圈圈裡,但除了你競爭對手變多外,你也很難從中變得特別出眾,因為你本來就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就算你模仿得很像,也就是皮像骨沒神韻。
「差異化」不是要做的多跟別人不一樣,而是找到最擅長的試著做到你要做的最好
我非常愛看電影,在一部電影中「When the Game Stands Tall 」,教練跟美式橄欖球的球員們聚會討論時,說到:「我不是要你們每次的每個動作都做到完美,但我希望你們都可以告訴自己我每個動作都已經盡了我一切去做到能做到的最好了。」
在我學拍攝的過程中一直以來都是以自學為主,但我一直說我有個他不知道我是誰,但我一直把他當老師的人,就是 Joe McNally。也沒為什麼,我在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就是被打燈的照片所深深吸引,為什麼,或許就是因為我本來就是喜歡這調調的人。在那時候學習打光時,我只是很專心的在做學打光這件事,我並沒有要創造出那些知名的光線打法外新的打光法,我只是很單純的想要做打光這件事。於是一兩年過去了,打光比我專業比我好的有太多,但許多人知道我都是從我打光與幾篇文章開始。
再舉一個例子,在最初我買相機就只是想要紀錄我家狗狗的成長過程。後來我就開始一直在拍我家的狗。也試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想到底還能夠怎樣拍寵物,以及我到底可以拍到怎樣程度的照片。
我想,許多人會把差異化這件事當作是要做的跟別人不同,於是花了很多心力在創造新的花招,不是說這件事是不好的。而是我常覺得做任何事要順勢而為,不是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我會先從「我是誰」開始,如果你就是沒辦法喜歡打燈這件事,你不需要為了從一堆自然光的手法中為了殺出一條道路而硬要去打燈。同樣的,你如果不喜歡整個畫面都是細節,你喜歡的是柔順的照片層次,那也不用因為某些國際知名的風格就一定要弄成那個樣子。
就好比窗光這個主題,我想不用我指名,大家應該心中都有個名字,那個人就是將窗光的表現手法演化到極致。能將一個大家都會的事情做到非常好,也是一種差異化。
「模仿」是學習的一開始,而代價就是你正免費幫他打廣告
模仿這件事一直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就跟食神的經典台詞一樣,拍照有時候也是誰做什麼你也跟著做什麼。模仿會讓你的學習過程中變得比較跳耀式一點,你往往可以透過模仿來閃開一些可能會失敗與跌倒的過程。但可能很多人沒有發現到一件事情,就是當你模仿某些擁有高知名的風格或方式時,你正在無形的替他宣傳著。
就像我每天看 Facebook 上的照片,有一些朋友特別喜歡在照片上加字,而加字得樣式又特別跟某些攝影師很像。於是我如果不仔細看,我都會以為是某攝影師拍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可能有些人曾經講過怎樣經典的話,當你用了同樣的一句話時,聯想到的還是第一個說起這句的主人。
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因為對於新人來說,當然有不少新人是沒有認識這麼多攝影師的。但你可以試想一件事情,今天如果你肯花十萬拍攝自己的婚紗時,你會不會多花一點來找攝影師的資訊。經典之所以會經典到讓你模仿自然有許多原因中,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的知名度已經拓及到太多地方。模仿的確會讓你接到一些客戶,但你也正在幫他把他最強的優點拓展給更多的新人,一旦當新人不是以價錢作為考量時,他們往往只會選擇最好的那一個。
或許你心中會有個問號,現在婚禮的前輩風格這麼多,那豈不是什麼都不能拍了嗎?倒也不是,我的做法是我都會嘗試去拍,但總不會拿來作為宣傳用,或是用另一個宣傳方式來包裝它。
舉例來說,拍戒指其實我是近三四個月才開始,最主要受到引響的應該是優秀的同業與朋友小寶一系列很有趣的 Wedding Details 讓我也想試試看這類型的主題。在我開始拍後只要婚禮有空的時候我都會拍,但我很少會放來宣傳。我主要也只拍攝戒指、花與水這三者的結合,每次也大概重複拍這樣的畫面,如果我有用來宣傳,我會刻意去閃開拍攝戒指這樣的話題,而把話題的重點放在可能是今天畫面光線所呈現的氛圍(把話題回到你擅長的技巧上),或是照片上的文字在聊今天婚禮的一點心得。簡單來說,如果今天是一個會被拍這些細節小物的人來決定攝影的新人,那麼除非你在這塊領域已經奠定了很豐富的成果,否則你往往會失去一些你可能都沒想到過的客戶。當然,這些都是你加分的部分,你拍給新人,你依舊有加分,而當你累積了一兩年後,我相信當你開始整理出你自己的同類型主題精選時,這個項目就會變成屬於你的另外一個特色了。
「就從那些不起眼的事」開始做起
累積,就是力量。我想這句話不管在哪個領域中都是。在自我經營的過程中,在最簡單也是自己單獨就能做的,有四項:個人網頁「包含個人網域」、個人粉絲頁、個人Facebook、個人相簿圖床。這四項的做法等等會再分享。
作為一個起步的攝影師,要知道你所能累積的,就是照片。所有一切的原點,還是回歸到你的照片本身。因此,你的力量,就在於照片累積了多少。而照片累積也不是出去快門按個一萬張就是累積了一萬張,而是你累積了多少有系統、有方式、有條理、有意義的照片。同樣的,也受了好友從過去的365系列作品的啟發,也從他告訴我的一句話後奉行到今天「我每天不管怎樣一定都要修一張圖,然後發表一張作品」。
很簡單的,其實就只是每天認真的處理一張照片,然後發表一張照片。這個簡單的動作累積一年、兩年、三年,成果你自然就會感受到。
回到剛提及的四個項目,依序的做法是:
個人網頁,包括個人的網域,是很重要的一項資產,也是為什麼我幾乎都要求我身邊的人不管怎樣如果沒有個人網頁前一切都是空談。因為現今不管任何平台,Facebook、PTT、非常婚禮,或是越來越多的婚禮平台,任何平台都是別人的。也就像是無名小站一樣,一關閉,一切歸零。只有個人網頁跟網域,你是可以一直帶著走的。而且網頁中的所有內容環環相扣著各大搜尋網站上的關鍵字詞,也跟常聽到的 SEO 脫離不了關係,這些也是攝影師累積的其中之ㄧ 。舉個例子來說,你的 Facebook 上一定有很多新聞平台,像是蘋果日報,他們也都會在 facebook 上貼文,但你仔細看它貼文的方式都是用個聳動的標題,然後圖片的重點用馬賽克,然後再貼上他們網頁的連結。目的只有一個,因為所有的一切行為最終都還是要回到你的個人頁面上。
個人粉絲頁、個人faceook,這兩者應該是現在最多人都會用到的平台,也是現今最多使用者的平台,正也因為如此,也是照片最容易因為太氾濫而難以記憶的一個平台。不管是紛絲頁或是個人頁,你應該也不會記得哪個人在三天前曾經發表哪張照片,也應該很少專門為了找哪張照片專程去發某個人過去的動態。但 facebook 是使用者是現在人數最多的一個平台,因此它依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粉絲頁與個人 facebook 對我來說是兩者都有必要的。粉絲頁顧名思義就是 facebook 設計來給比較商業用途用的專頁,雖然我覺得也不是設計到多麼的好用,但是最起碼有一些簡單的數據分析,以及你可以比較有條理的發表作品。或許有人會說,粉絲頁不付錢就沒人看,但我覺得現在哪個廣告平台是不需要花錢的,如果你覺得你自己的作品很棒只是欠缺一個被大家看到的機會,那我並不會覺得花錢有什麼不好,端看市面上這麼多知名一線大產品還不是電視廣告每天接力放送。記得一件事,會不爽你打廣告的,永遠只有你的競爭對手,而不會是你的客戶。
而個人 facebook 並不適用於在工作相關的使用,我的出發點其實很單純,因為我覺得工作空間跟個人空間還是需要有分隔,我是真的非常不喜歡在我的個人頁中討論工作,當然,要完全區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個人 facebook 的重要性在於,我想任何一位攝影師都要有一定的個人魅力所在,不管這個魅力是在哪裡。因此個人 facebook 其實是人氣最容易聚集的地方,你會透過你個人的魅力開始結識不管是同業、新人、或是四面八方因為共同好友前來的新朋友。
因此我的做法非常簡單,你只要弄清楚上述三個平台對你的重要性,如我來說,我就是固定一段時間將個人 facebook 所認識的新朋友推向我的個人粉絲頁,然後再定期將個人粉絲頁的人氣導向我的個人網頁。最後目的還是只有在個人網頁,但三者是環環相扣的。
最後,個人的相簿圖床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個相簿圖床的照片畫質是好的(比起 facebook 來說),第二個是當新人想要瞭解你最多作品時,往往就是點相簿去找你的相片。圖床我對我自己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有系統跟分類清楚,也就是我一定要能夠知道我哪一張照片在什麼地方,讓我可以在隨時找到照片,不管是呈現給客戶看,或是哪篇文章時候需要用到什麼照片,包括我在挑選我一些比賽用的照片也都是直接找我的相簿圖床來挑選照片。
別被「點讚數」沖昏了頭
既然講到了 facebook,另外一個就要稍微聊一下點讚數這件事。點讚數我覺得是一件挺重要的事,畢竟,讚越多,也多多少少代表著認同或讚美你的人也多,有時成就感也是動力持續的來源之一。但是你也要認清楚有多少的讚數其實並不是來自你的潛在客戶群,以及它終究就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我曾經有張照片點讚數破五千多位,分享一千四百多次,觸及率達到了約四十多萬,但那之後也並沒有因此而多接到了任何一位客戶。
會聊到點讚數最主要的是,在我過去的觀察跟經驗中,我曾經發現某類型的照片就是讚的數量就會高,但有些類型就是普普通通。但你要記得的一件事就是,任何一張的公布作品你都要對其賦予一定你所希望表達的目的,不管是你想要告訴大家你的拍照技術很強、你的色調處理得很棒、或是你也會拍攝某一類型的主題,透過照片,你要傳達給你的客戶你所要傳達的事情,這點才是重要的。當然點讚數高固然開心,但如果很多都是你的攝影同業給你的認同,今天我們講實際一點的它並不會轉化成你實質的收入。這點就很像是圖庫在賣的照片,賣得最好的可能都是你沒想到的一些照片,並不一定就是最炫最猛的圖。確定你的客戶群在什麼地方,把你想要銷售主打的特點跟優勢告訴他們,這是更重要的。
別把「做不到」和「沒辦法」掛在嘴邊
這一點是我從我身邊的助理們中發現到的一件事,在拍攝的過程中,我有時候會提出一些很奇怪的想法,然後我會問他們,如果我想要這麼拍,那應該要怎麼辦。而我最不喜歡聽到的答案就是沒辦法啊,做不到。道理很簡單,如果今天你一場婚紗都沒有拍過,突然有一組新人跑來對你說說我好喜歡你的照片,你可以幫我拍婚紗嗎?如果你習慣認為自己做不到,習慣把沒辦法掛在嘴邊,那麼你的潛意識就是自我否定的答案。就像如果有人問我怎麼做到花一年多的時間從做拍婚禮轉婚紗又轉海外拍攝,我也會想反問他,為什麼做不到。
許多事情不容易,但也就是不容易而已,並不是完全沒有辦法。當今天你願意做大家都做不到或不願意去做的事情時,你被人注意到與成功的機會就高出大家許多。而要怎麼做,就是從你相信自己可以這點開始。如果每件事情你都習慣從不行開始想起,你會不自主的依循那些可能已經有前人經驗、或是你已經很確定可行的方式開始做起,但我一直都相信比我們聰明跟努力的人有很多,這些方式也一定很多人正在做。
進一步的「下一步」
我常覺得攝影的路上許許多多都是個過程,這個過程到底要怎麼進行其實也沒人能說個準。在我接案攝影的最開始,我幾乎很少看同業與同性質的照片,倒也不敢說怕被限制想法或有框架什麼的(因為真的想學也不一定學的起來),我只是比較任性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拍照而已。而在 facebook 的普及與越來越多同業朋友後,每天不管如何都一定會看到一堆照片,想不看到也沒辦法,但也因此更讓我看到了更多台灣以外的照片,即便我也只是看到世界的一個小角落而已。
於是開始了我的下一個過程,也是一個還沒有完成的正在進行的過程,就是轉化的階段。這麼說好了,你可以說攝影沒有規則、美感沒有標準、技法不應限制,但你應該如何去自我評量自己是否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是否有所成長。當然,在我打開我的相簿時,我的確也會覺得自己拍的照片應該有進步一點點了,不管是拍攝的技巧或是修圖的技巧上。但進步了多少,我並不想要自己進入了自我感覺良好的這個階段。
於是我藉由幾個方式在進行,第一個就是從接案價格上的調整來觀察,如果今天我的影像有受到更多的肯定,那麼自然市場機制下會有讓我調漲的空間。反之,如果我發現客戶群因為價格而減少了,就意味著我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克服。第二個方式就是透過各類比賽來做個評核,這也是參與比賽我最重要的一個目的,如果有獲得一些名次,即是意味著我努力的方向有做對了一些事情,如果沒有成果,我也有機會看到更多那些得獎的攝影師優點在什麼地方。
修正跟轉化是一件很辛苦的過程,因為你會看見那些遠遠超越你的作品在那個地方,你會驚訝怎麼他能夠拍出如此棒的作品,而且最沮喪的是你可能還想不出什麼辦法去達到這樣的程度。我覺得婚禮攝影也像是各類型攝影一般,潮流是不斷在改變的,不是說要跟著潮流隨波逐流,
而是你會發現每種經典在不同時期,他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變,而最厲害的人就是能做到,不管他再如何演進,你依舊能夠在作品中很清楚的知道這就是代表他的作品。你可以將你所能喊出名字的國際攝影師的相簿點開來,看看兩年前和現在的照片,那些巧妙的轉變在什麼地方,但你還是能看出他的風格還是很有原本的精神存在。
「學習」、長大
而不管在哪一個時期與階段,我想學習這件事是永遠重要的。學習不見得是在學技術,有時候是學一個觀念,學一個知識,甚至是學習跟客戶相處,永遠都有學不完的課題。能教你的也不一定是知名的老師,很多人都可能有自己堅信的一套想法,其中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後來我更深的體會就是,生活也是一種學習,過去我也聽過一句很棒的話,他告訴我「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沒有美感,你如何拍出具有美感的照片」。因此在我後來的這段時間我花了更多心思在我的生活裡,而不是只單單在攝影這件事情上。
新的一年又即將開始了,或許我們都要飛往不同的方向,希望每個人都能飛得又高,又遠,而且無比茁壯。
本篇文章獻給我身旁的朋友們。
Don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