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的臉書上提過幾次說想要寫有關於光線運用的系列文章。這篇算是前導文章,是我覺得必須要先聊聊的一個主題,因為我認為這很容易被忽略的觀念。以及對於學習「人造補光」的初學者來說,最容易因為沒有了解清楚,而陷入貧頸。從我自己的經驗,我在剛接觸相機不久就自學閃燈,後來經過了很多年之後,才發現了自己在運用光線一直有著錯誤的理解在。所以,這一篇雖然是給初學者的分享,但不管你學到哪一個階段,花一點時間看完,或許會有一點啟發。
人眼與相機
我們都是用眼睛看這個世界的,但卻只能用相機來記錄影像。如果把眼睛比喻成相機,大家都知道人眼是一個宇宙超級無敵強的「自動相機」,分分秒秒都不斷的在自動校色與HDR。但相機卻不同,相機必須透過操作者所設定的參數,譬如說光圈、快門、感光度與白平衡,這些的不同組合,運用在不同的場景下去拍攝畫面。
當然,2022 年的今天相機基本上寬容度已經是很高了,加上你還可以用包圍曝光來做到超高的影像動態範圍,所以要讓一張照片去重現眼前所見並不是難事。但也因此,你要能明白,我們在拍照,你要懂得站在相機的思維來看待你眼前所看到的環境、人與事物。
假設上圖的中間是我們眼睛在現場所看到的樣子。你透過相機的不同設定,其實可以得到像右邊曝光不足的照片,也能拍到像左邊這樣過曝的影像。這就是相機跟人眼最大的差異之一,我們的眼睛會自動(你也無法控制)的去校正眼前的事物,你是無法用「調整參數」來調整你眼前所看見的明暗。但相機是能透過不同參數的設定,來控制你影像的調性。
這些我想大家都懂,那提出來這點的用意是什麼呢?
當你今天在一個比較昏暗的場景,在我們所見眼前看到是光線不足的。但這時候如果你用大光圈,或是提高ISO,那麼你一樣能把現場拍的很亮。最簡單的例子就像是近年手機的夜景模式,都可以透過軟體運算與拉長曝光時間,來獲取人眼所看不見的夜景細節。
知道這個觀念,就很重要。因為我相信有很多人一開始學習補人造光線的時候,多數都是覺得現場的光線不佳,或是光線很暗,就覺得這個時間點我應該要「補光」。但是,如果你能把相機的角度放進來,你就會知道其實這時間點如果我們拉高感光度,一樣能拍出明亮的光線。只是說現場這個光線的層次是不是你要的,光的顏色演色是不是可用的,這些都是可能會有的問題,不過我們這裡就先不延伸討論。
同樣的道理,像是逆光的環境中,由於你沒有辦法控制你眼睛怎麼去取得最終的曝光模樣,所以你或許有一種經驗:哇現在背光誒,我正面應該要補個光吧。但如果你懂得相機在紀錄影像的方式,也明白你的相機動態範圍的極限在什麼地方,你會發現,透過了一些簡單的修圖方式,依舊可以對你的照片做分區不同的曝光調整。
所以,一個有經驗的攝影師,不管眼前看到的環境光線是什麼,都能靠著自己的經驗來判斷當下自己的相機與後期能做到什麼模樣。而這件事情,正好是多數初學者所能較難去預視的。就讓我用幾張圖來說明這個例子。
如上圖這組戶方的照片為例,左邊的圖是我盡量重現我在現場眼睛看到的樣子。中間是相機所拍攝下的 RAW 檔(為何這麼拍以後有機會再聊,這是延伸的話題)。右邊是 RAW 檔拉高 3 EV 後的樣子。
從相機所拍攝下的照片來說,你應該會發現通常人像中最重要的臉部,基本上就處於畫面中接近最暗的位置。那麼這時候我們會需要補光嗎?雖然這個沒有一定正確的答案,但你透過右圖就會發現,你的相機所拍下的檔案,其實透過後期調整曝光後,依舊能得到一張還算討喜的白淨人像。
因此,在現場即便不做任何的補光,你能透過 LR 或是 PS 做非常簡單的處理,就得到像是左圖這樣的影像。當然,如果你喜歡明亮一點的,曝光再加上去也不是問題,像是調整後右圖的亮度。我選擇出左邊,是因為作品整本的調性,以及比較接近我視覺中的記憶。同樣的,這也沒有什麼好或不好,單純主觀的表現手法。
那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
左圖同樣是我盡量重現我在當下眼前所見的模樣,而右圖是我將 RAW 檔拉高接近快 4 個 EV 後的影像。你會發現現在的相機其實都非常強大了,雖然說圖片中已經可以看見明顯的雜訊跑出,但在色彩上如果花點時間處理,整體來說也還是可用。當然,對我來說比較不理想的,是人物的高光層次只出現在右手臂與腳上,所以我透過了引導改變了坐的位置與方向。
當然,補光也的確是攝影中的一種方式,不過補光可能衍生出更多你更難解決的問題。像是補的光色溫不同,光的質感不同,或是無法控制光所照到的範圍,一個不適當的補光往往會更破壞掉的照片本身的氛圍。有個我自己的觀念也分享給新朋友們,我們學習任何的補光技術,出發點應該都是為了要完成自己對於影像想要詮釋的模樣,而不是為了要完成一張「補光人像」。所以,任何的光線只要最終能完成你想要表現的樣子,你都應該自由的去使用它。學習補光,就是讓你擁有更多達到目的的選擇手法。
光的用法有非常多種,但你一定要先知道相機能做到怎樣的程度,那麼後續才去思考你手邊的光線,能夠怎樣的接續去運用。有很多人會不明白有時候明明還蠻暗的,為什麼攝影師就不補光。為什麼有時候明明戶外白天就很亮了,還在大太陽下補燈。在我近期的光線運用方式,一直都是只去找我想要的感覺,但要怎麼達到這樣的光感,就會非常彈性,因為我對自己相機跟自然光能做到怎樣的程度已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補光,就只是順水推舟使力而已。
對於攝影初學者來說,如果太早接觸到人造補光,在一定程度會給自己偷懶解決問題的一個方式。現今閃燈或持續燈也都夠進步了,在絕多數的光線下,你都可以透過人造光來對主體進行補光,那麼,拍出主體曝光算正確的照片不是難事。所以在這個時期,就會忽略了現場光線的邏輯,與不同光源的質感,很容易把主體透過人造光補成層次感十足但違和感也十足。
而對於自然光派的攝影師來說,應該是要先能找到合適光線的環境,或是順應光線的擺肢,透過一些反射的運用,很多時候就是花些心思調整一下就能夠很輕鬆的進行拍攝。所以,有一些打燈派的很喜歡放一些 before & after 的比較圖,但對於習慣用自然光的攝影師來說,他們會覺得我根本不會選擇在這樣的地方拍,因為那就是自找麻煩而已。
了解這些,會對於後續在學習如何使用人造光,可以有著飛躍的進步。
好了,前導篇就先分享到這篇,其實人造補光也有非常多不同的特色與表現方式,我自己也接觸了蠻長的一段時間。只是隨著工作性質,拍攝目的,以及實際執行的可行性等等的,每個人都會隨著階段的不同去找到適合自己的用光模式。
簡單的分享,如果有什麼想和我聊聊的,歡迎到我 IG 聊聊: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