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拍攝婚紗前如何與你的婚紗攝影師溝通

 

婚紗拍攝的溝通討論,一直都是整個婚紗拍攝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特別是在現今網路發達以及圖像氾濫的年代之中,新人往往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非常非常多的照片,而誤以為所找到的攝影師可以將每種照片都依照類似的架構同樣拍攝一張。這篇文章將是從過去與近兩百多對新人面對面溝通討論的心得,從我自己以一位攝影師的觀點,來告訴許多新人與朋友該用怎麼樣的方式來跟自己的婚紗攝影師來進行溝通。

當然,文章是以我自己的拍攝方式與模式所進行的說明,並不一定泛用於每個婚紗攝影師。我相信一位好的婚紗攝影師都會有自己跟新人溝通的流程跟模式,但不管方式為何,文章前還是衷心希望溝通一直都是雙方面的,拍攝前的清楚溝通,所帶來的好處會遠大於拍攝完後才來討論還能夠如何處理。承我所寫的所有文章,文章都歡迎分享,但請勿直接複製文字至任何平台,或個人頁面上。

一、確認所選的攝影師真的是自己喜歡的風格。

第一點是這篇文章中最重要的一點,因為其實在過去就遇過不少在新人前來討論後,才發現他們所喜歡的風格並不是我自己所擅長拍攝的。談論到這個就必須先坦白的說明一下目前婚紗行業的生態,由於現在是影像爆炸的年代,因此在為了基礎行銷以及留下客戶記憶的圖像時,不少攝影師的影像都會以精選輯或是影像創作的方式來呈現作品集。其實這個模式多少也關係到因為網路上的照片真的太多太多了,一般的客戶在挑選攝影師時也不會有耐心的看一位攝影師的上百張作品,也因此在現今就很有機會是新人曾經看到某位攝影師幾張很棒的作品,就覺得自己找他拍就可以每張都有這樣水準的照片。另外,台灣的婚禮婚紗攝影師多數都是基本技巧純熟的,因此其實各類風格都會一點的攝影師,在市場的考驗下多數都是婚禮婚紗攝影師基本練功的一環。因此作品之中,可能新人都看過幾張某類型的照片作品,但那可能並不是該位攝影師的拍攝主軸。

因此,我通常會跟新人說,挑選攝影師如果用簡單一點的做法,就是你要喜歡這位攝影師所拍的照片,而且是喜歡他「絕大多數」的照片。也因此新人在選擇時假如你看到了幾張很吸引你自己的照片,那麼請再多花點時間多瀏覽該位攝影師所拍攝的影像。當然,隨著時間攝影師的作品也都會持續進步,有些早期的作品可能不若近期的成熟,但這個風格養成的過程中也不太可能急速改變風格,譬如一個喜歡打燈的攝影師,應該比較少可能性會突然變成一位擅長使用自然光拍攝的攝影師,只要照片數量看得夠多,新人其實也是能夠抓到這位攝影師最喜歡拍攝的類型跟風格。

通常風格越強烈的攝影師,所拍攝的東西就會越穩定,但新人可以調整的空間就會越小。也就是尋找這類型的攝影師可能就很難請他多拍一點其他類型的照片。當然,也有一些攝影師是基本功很好的,雖然影像沒有很強烈的一眼就認出來,但可能多數一般台灣新人圈喜歡拍的類型照片都會,這類型的攝影師也很厲害,討論的空間比較多。而有些可能是比較模組化的拍攝方式,也就是他可能有風格一二三四五可以讓你選,可能只能選其一,或是其三,這種你就是要選好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通常新人可能會有一種錯誤的想法是今天尋找一位許多人說很厲害的攝影師,因為他攝影技巧很厲害,就認為他應該什麼都會拍。但其實比較常的狀況是剛好相反,因為當風格定型之後該攝影師最強跟最有特色的影像通常會只有在某一小塊領域,其他類型的照片並不是說不會拍,只是拍起來可能跟多數攝影師都是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差一些。舉一個比較宅的例子,像玩英雄聯盟lol 的玩家可能哪一路都會玩,但專打中路的玩家跟專打野的玩家,玩起來還是不一樣。

二、溝通前該準備些什麼

這個問題幾乎是百分之百新人都會問的一個問題,其實以我自己的經驗,隨著拍攝越來越熟悉之後,最後我要求新人準備的東西約為:
1、希望拍攝的地點
2、禮服西裝的照片
3、用來表達想法的範例照片

先來說明第一點,其實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不管在國內或國外,新人其實都可以先預先設定自己希望拍攝的地點。這個地點其實我都不會特別限定,因為有時候新人會提出一些蠻有趣的地方,這類型的地方通常攝影師都會很有興趣去拍攝。新人也不用先自我設限說怕地點太遠,或是會不會很難拍之類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通常就是讓攝影師在跟你溝通時用他的攝影觀點來提出專業建議。也因此,在這個部分也希望新人能夠相信攝影師,因為不少地方真的是可能看起來蠻有氣氛的,但實際上拍起來真的非常難拍,有些是真的路程太遠,專程趕過去可能並不值得,而且可能有其他的替代地方,諸如此類。當然,有一些新人其實在討論之前都沒有設定好想去什麼地方拍,可能覺得一切都聽攝影師安排就好,但即便是你並不知道哪邊拍照好看或是地名是哪裡,也可以先整理好一些自己喜歡地點的照片(不知道名字沒關係,通常攝影師會知道),或是,把自己喜歡的元素先想好(如:喜歡森林、喜歡海邊、喜歡建築 等等)

再來,禮服西服的照片,基本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溝通討論前就已經先選好禮服西服了,另一種是想先聽攝影師的建議。基本上後者會是讓攝影師挑選他們最喜歡跟覺得拍起來的影像最是攝影師自己會喜歡的,前者會是比較接近新人自己喜歡的。這兩者的差別我覺得是男攝影師或女攝影師的美感跟主觀喜好可能跟新娘會有所不同。不過後來我都會比較建議,新人在挑選禮服或西服的時候,不管是否已經進行溝通討論了,都可以先將照片寄給攝影師聽聽他們的建議,這樣其實會是比較合適的做法。

第三,用來表達想法的照片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這個功課其實不僅是要給攝影師看的,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要讓新人更了解自己的想法跟喜好。譬如說,許多新人都會喜歡說想拍韓風,但是韓風的照片到底是什麼呢?因為風格其實是有點抽象而且因人而異的主觀想法,唯有透過照片的收集,攝影師才能夠瞭解新人口中所談論到的韓風,大概是長什麼樣子。然而根據經驗,每當新人收集越多照片後,其實並不是要那種風格,而是想要成為某一張照片裡面的某一個樣子。關鍵點就來了,當新人可以更加精準的確認自己想要拍攝的模樣之後,他在拍攝的當下就越能夠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準備表達想法的照片並不是完全要給攝影師去按圖片一模一樣的拍,最主要的就是要讓新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往往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當你越模糊的描述韓風是什麼時,其實不僅是攝影師其實也弄不清楚,新人自己也根本不會知道當天怎樣才會看起來「韓」,兩邊都模模糊糊的結合產物就是四不像的照片。

當然,這類型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要求攝影師去拍另一個風格,也有一個很常被忽略的問題就是,今天新人找了一位風格有代表性的攝影師拍,可能心裡預想的是相信專業就什麼都不用準備,應該就可以拍到該位攝影師的風格。這個想法的問題出在於,婚紗人像攝影的被拍攝者與拍攝者兩兩是互相牽動的,也因此放空的表情不可能看起來眼神非常銳利,被拍攝者的情緒通常都會引響到拍攝者按快門的時機。在這個部分其實在我的建議是新人也要從該攝影師的作品之中,去整理自己特別喜歡,或是哪個地方並不滿意的地方,即便是同樣的攝影師的拍攝過程中,也都會有不同詮釋的照片,因為我們並不是都拍同一個人,並不是拍專業訓練的模特,而且新人之間,有些真的是大企業的主管真的就是很沈穩,很靜,他們可能有另一種當下的模樣,有些新人可能很年輕,很甜,拍起來手法也都會調整。然而新人自己喜歡什麼,還是要整理,因為,承上所說這個是新人自己整理自己想法跟自己的模樣,最重要的一個過程。

三、範例照片的整理

為了更清楚地讓新人知道這個功課的細節,基本上,整理這些照片中你可以先從你自己特別喜歡或特別不喜歡什麼開始。這個是很簡單的,有些新人真的很不喜歡照片切頭切手,請記得,這個部分是可以反應給攝影師的,但有時候也希望新人能夠瞭解夠優秀的攝影師,破格構圖真的是非常的經典又好看,當收到這樣的毛片時,不喜歡可以不要挑,但是別覺得攝影師沒有仔細聽你的要求。另外還有例子是,有些新人特別不喜歡某一些動作,如就是不想被抱起來,但也有遇過有些新人指定一定要被新郎抱起來,這是願望,那麼,這些都是整理照片的過程中,請記得整理好並告訴自己的攝影師。

接下來,如果你收集的照片幾乎都是自己找的攝影師本人所拍的照片,那麼就會比較簡單,因為風格上的說明討論就會省去很多時間。大概就是可以告訴攝影師,你比較喜歡特寫多一些,或是大景多一些。其實以攝影師的觀點來說,特寫或大景其實一整天都會拍,只是哪個多,哪個少。這個部分也關係到兩個外在因素有所影響,一個是如果今天場景很漂亮,大景比例會提高就很正常。同樣的,今天新人的造型也「絕對」會影響攝影師拍攝特寫的張數,這點,在此也真心跟新人建議,優秀的造型師絕對超級無敵的重要,你們可以從一些高端時尚的作品發現,其實整攝影技巧可能簡簡單單的,但一個夠屌的造型真的就足以撐起一個場面。我有遇過新人在討論時就告訴我他們就是喜歡人很小的,希望我多拍,也有遇過新人告訴我希望多拍一些正面,因為長輩會在意。這些都能夠溝通。

比較難整理的就是感覺類型的照片,這類型的照片主要是在照片中主角的神情,或是整體圖像氛圍,對於溝通上來說就是看攝影師自己本身的經驗來跟新人一一說明。這部分新人在整理可以很單純的就是分成喜歡的資料夾,跟不喜歡的資料夾,剩下的,攝影師會分析讓新人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什麼地方。

四、相關道具、或是特別的要求

如果婚紗拍攝中有些特別的道具是要拍攝到的,請再溝通討論前整理好讓攝影師知道。以往比較常見的就像是野餐風,這類的東西要準備的東西就要很多,溝通時也可以問問攝影師應該要準備些什麼野餐的東西。另一個比較常遇過的就是氣球,氣球其實真的是一個挺複雜的道具,當然都可以拍,只是記得溝通時要先說明,因為通常我們在安排一天的拍攝計畫時,都會把合適的物品安排在合適的地點。

特別的需求部分,譬如說有些新人有養寵物,會拍攝到寵物,這個部分也請在溝通討論時要跟攝影師提及,攝影師都會就自己的經驗再給予相關的拍攝建議。另外,就是想要拍攝特別的主題,如飄浮、鋼絲絨等等,這類主題通常都需要事前的準備,不是拍攝當天提到就可以馬上變出來。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有一些真的很有心的新郎,會在拍攝婚紗過程中跟新娘求婚,關於這方面的計畫,就請當事人另外安排時間或單獨跟攝影師溝通,希望盡量不要拍攝當天才告訴攝影師,主要是因為,這個拍攝其實都會需要挑選好比較好拍的地點或是柔和光線的地方,事前的安排會讓攝影師比較容易掌握狀況。

五、海外新人的額外準備資訊

如果是拍攝海外的新人,基本上溝通討論前請先整理好下列幾項資訊:
1. 海外的聯絡方式,Sim 卡號碼(到當地給)或是即時通訊軟體(Line、wechat)
2. 海外的住宿地址
3. 抵達當地的日期
4. 如果是已經在當地工作或唸書的新人,可以稍微提醒攝影師一些當地要特別注意的事項。

六、特別的注意事項

在我們溝通的過程之中,由於為了能夠掌握到新人的狀況,但有些問題其實並不是很方便由攝影師直接提問,在這邊我稍微整理一些狀況:
– 如果新人已經有懷孕了,假如說是因為一些傳統習俗三個月內不能說的關係,也請告訴攝影師請避免做一些大動作或是比較有危險性的動作。
– 如果新人因為不方便做一些動作,譬如說有遇過一些開過刀的新人等等,也請在溝通時告訴攝影師,因為這個會讓我們會註記起來在拍攝引導時多留意。
– 如果新人介意某一些部位的角度,如顴骨,或是腿型,或是下巴等等的,溝通討論的時候都可以直接告訴攝影師,這個部分有些時候是拍攝當下沒辦法改善,但修圖時可以,攝影師也可以當下給予建議
– 假如新人體質有比較特殊,譬如容易暈車,那麼開山路的時候就真的要注意。或是新人很怕熱,超級會流汗,那麼也請告訴攝影師以及造型老師
– 特別的忌諱,請一定要提醒攝影師。譬如香港的新人不能拍攝銀杏,這一點也是我在京都拍攝楓時新人告訴我才知道的。
– 假如長輩會介入新人拍攝的婚紗照,那麼請提醒攝影師,基本上長輩最喜歡正面的半身合照,另外大概最不喜歡的是黑白照。

七、備案

不少新人都會詢問有關於一些婚紗拍攝的備案,這個部分其實要思考的問題就只有一個,就是在台灣最常遇到的狀況就是雨天備案,但雨天的備案其實說穿了就是跑到不會淋雨的室內進行拍攝,而新人也可以先問問自己是否願意接受一天的婚紗全部都是室內人工造景,以及是否願意負擔每個室內空間可能額外支出的場租費用(台北一些比較好的空間一小時約在 2、3000 以上)。雨天的拍攝基本上我相信是新人與攝影師都不願意的狀況,一來是照片數量會很少之外,攝影師也都要冒著器材損壞的風險,因為我以前真的很場雨天硬拍,壞掉的東西真的不在少數,但這個也真的很難跟新人開口說要補償。

因此最好的方法也就只有新人一定要在自己的婚禮舉辦日期前的四到五個月以上的時間進行拍攝,這樣才有最好的緩衝空間。

八、什麼都好但也有可能什麼都不好

在溝通討論時其實有不少都是什麼都好的新人,以我目前的狀況來說比例真的不低。什麼都好的新人通常我會分成三個類型,一個是非常隨和的新人,一個是完全信任你的新人,一個其實是同業或是也很會拍照的新人。第一種類型其實拍攝起來壓力是最小的,通常遇到這類型新人不管是溝通或是拍攝當下都是很愉快的,也因為設限不多,有些甚至是地點隨便我自己安排,通常這類型的新人都會拍攝一些比較新跟比較有代表性的照片,就是,因為發揮起來比較不會太受限。第二種類型其實是我自己比較會擔心的類型,因為這個完全相信有些時候會不太確定他所要的是不是跟自己所想的是相符的,譬如說最早期我自己很愛拍廣角,現在喜歡拍中焦段甚至特寫,肢體引導也有一些調整。最擔心的就是會把像是粉絲團這類型平台的照片當作是我們風格的全部,這也是為何後期我都喜歡放一整本作品,因為可以看比較完整。第三種類型真的就是看遇到哪樣類型的攝影同好,我一直覺得我比較幸運的是我遇到的都是蠻資深的攝影朋友,大概都能了解拍照時會遇到的問題跟挑戰,也都沒有限定我要怎麼做,不過因為其實我自己在溝通時都不會問對方的職業或是工作,因此也還蠻常發生拍完之後才發現對方也是很厲害的攝影師,然後我在電腦前冷汗直流(笑)。

其實不管哪一種類型,我還是會建議適切的溝通,會是最好的,因為我們遇到的新人真的類型太多,總會因為各種狀況去調整一些拍攝上的想法。雖然整體風格不至偏差太遠,但還是一種做的精不精準的問題。

本文的內容約略整理了我自己跟新人討論的幾個重點,分享出來,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知道溝通的重要,以及溝通是一種雙方雙贏的最好方式。不好的溝通就有可能發生攝影師盡全力拍攝,但是並不是新人所想像的樣子。我想這對雙方都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當然,因為我自己是攝影師,也希望新人能夠瞭解照片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所產生出來的一種成品,有些時候真的天氣很糟,攝影師是無法改變天氣,能做的是克服當下的狀況去拍攝,但那樣的照片就不是跟完美光線環境下所能比較的。

內文如果有任何建議,也歡迎給予我更多溝通上的建議。
希望文章能夠讓攝影師與新人之間能夠更加信任,以及營造更好的技巧專業與服務專業的平衡。

再次感謝,鞠躬

Donfer